時光悠悠,如潺潺流水,不經意間已淌過了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。在這悠悠五十載里,風雨兼程的征程中,我們見證了歷史那令人驚嘆的跨越。從往昔的落后與閉塞,到如今的繁榮與通暢,每一步的發展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汗水。五十載的春華秋實,就像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,銘刻著時代的榮光,那是奮斗的印記,是拼搏的勛章。

回溯往昔,湘黔鐵路的發展歷程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。最初,蒸汽機車那沉悶而有力的轟鳴,打破了苗嶺的寂靜,仿佛是時代前進的號角。那滾滾的濃煙,在空氣中彌漫,象征著工業文明的腳步踏入這片土地。而隨著時代的發展,電氣化鐵軌如銀色的絲帶般不斷延伸,將黔地與外界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。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,從父輩們手持鎬鋤,在崇山峻嶺間艱難地開山辟路、鋪設鐵軌,到“鐵二代”們堅守崗位,用現代科技守護著千里黔程,鐵路人始終懷著滿腔的熱血,像鋼鐵一般堅韌不拔,鑄就了一條條鋼鐵動脈。他們以無比堅定的初心,如同忠誠的衛士一般,守護著這千里黔程,為這片土地的發展默默奉獻著。

一、鐵軌上的時光印記 

1975年元月,那是一個具有非凡意義的時刻。當第一列蒸汽機車噴吐著滾滾濃煙,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,撕破苗嶺那如輕紗般的晨霧時,湘黔鐵路宛如一條矯健的蛟龍,蜿蜒著進入了貴州大地。這條穿山越嶺的鋼鐵動脈,意義重大而深遠。它就像一條堅韌的紐帶,將西南腹地與沿海經濟帶緊密地連接在一起,讓兩者之間的血脈得以貫通。在那鏗鏘有力的輪聲中,時空的距離驟然縮短,曾經遙不可及的地方變得近在咫尺。

那時,十二歲的我懷著懵懂與好奇,跟隨投身鐵路建設的父親扎根到翁塘小站。在這里,我親眼目睹了父輩們那艱辛而又偉大的工作場景。他們迎著朝霞,送走夕陽,認真而細致地丈量著每一根枕木,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貴的藝術品。他們揮灑著如雨般的汗水,一鍬一鍬地澆筑著路基,每一滴汗水都飽含著對鐵路事業的熱愛與執著。

五載春秋,如白駒過隙般匆匆流轉。時光悄然改變了一切,我接過了父親那磨得锃亮的搗鎬耙子,正式成為了苗嶺鐵軌的守護者。在我守護鐵軌的歲月里,見證了湘黔線的一次次升級與蛻變。從蒸汽機車那滾滾的煤煙,到內燃機車那雄渾的轟鳴;從內燃動力的震顫,到電力機車如閃電般的飛馳,每一次的變化都讓我心潮澎湃。1999年,當電氣化改造完成時,韶山型電力機車的牽引力提升了40%,這一提升讓山區鐵路的運能實現了質的飛躍。曾經那些因運力不足而困擾的難題,在這一刻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。

2007年那個金秋,陽光格外燦爛,800米無縫長軌如一條銀色的巨龍般游入苗嶺。我站在鐵道旁,懷著激動的心情目睹了首根長軌落槽的瞬間。那一刻,我仿佛觸摸到了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強勁脈動。鋼軌接縫的消失,帶來的不僅僅是咔噠異響的消除,更重要的是,它消弭了世代養路人“三更燈火五更雞”的艱辛。線路維修頻次降低了60%,旅客的舒適度提升了35%,這一組組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,沉淀著幾代養路工的夙愿,那是他們多年來默默付出、不懈努力的見證。

二、黨旗飄揚的攻堅戰場 

在武陵山脈那如褶皺般起伏的山巒里,滬昆鐵路湘黔段宛如一條蜿蜒的盤龍,艱難地游走。這里的每一公里路基,都仿佛是一座歷史的豐碑,銘刻著“黨員突擊隊”那堅定而又豪邁的誓言。每一座隧道,都回蕩著“五步工作法”那有力的回音,仿佛在訴說著黨員們的英勇與擔當。

面對年均200天雨汛期的嚴峻考驗,黨委班子充分發揮智慧,創造性地構建了功能型聯合黨支部。他們將鮮艷的黨旗高高插在1435毫米的標準軌距線上,這不僅僅是一面旗幟,更是一種信念,一種力量的象征。

在2022年汛期搶修攻堅戰中,玉屏車間聯合黨支部的黨員們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毅力。他們創下單日更換軌枕1200根的驚人紀錄,那忙碌的身影在雨中穿梭,宛如一群無畏的勇士。鎮遠片區黨員先鋒隊更是發揮創新精神,研發出了“危石預警系統”,將山體滑坡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,為保障鐵路安全贏得了寶貴的時間。當“凱工微時事”直播龍里隧道搶險現場時,十萬網友通過屏幕見證了23名黨員在齊膝深的泥漿中連續奮戰28小時的壯舉。那濺起的泥漿,那疲憊卻又堅定的神情,無不深深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。

“紅色基因”在這里具象為滲著汗漬的黨徽,熠熠生輝。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邰順軍潛心鉆研,發明了“軌枕定位儀”,將線路維修效率提升了3倍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退伍兵姜明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和創新精神,首創了“四維巡檢法”,讓鋼軌探傷準確率達到了99.8%,為鐵路安全提供了堅實的保障。“大飛哥”王潤飛帶領團隊不畏艱難,攻克了高寒區段凍脹難題,相關技術標準被納入部頒規程,為全國的鐵路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。

三、傳薪者的精神圖譜 

在苗嶺深處那寧靜而又神秘的大石板線路工區,10名“鐵二代”像忠誠的衛士一樣,守護著父輩的榮光。他們用先進的智能檢測儀取代了祖傳的軌距尺,展現出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。然而,在工具房里,他們卻精心陳列著父輩的搗鎬。這些搗鎬的木柄已經包漿,上面鐫刻著半個世紀的傳承密碼,那是歲月的痕跡,更是家族精神的延續。當“90后”技術員熟練地在北斗定位系統上標注危石坐標時,他父親三十年前手繪的工務圖譜正在段史館里漸漸泛黃。那張泛黃的圖譜,就像一本厚重的歷史書,記錄著父輩們的艱辛與奉獻,也激勵著新一代鐵路人不斷前行。

宣傳工作就如同中醫針灸,精準地在“團結、實干、創新、奉獻”的穴位上行針。我們積極創新宣傳方式,讓勞模走上“云講堂”,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。通過VR技術重現六十年代搶修場景,讓人們仿佛身臨其境,感受那段艱苦而又輝煌的歷史。將安全規章譜成侗族大歌,在月牙灘隧道口悠揚地唱響,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。段歌《激情飛揚》的旋律里,既有蒸汽時代的雄渾豪邁,也躍動著5G時代的活力與節奏,它激勵著每一位鐵路人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奮勇向前。

四、永不停歇的奮進號 

從釘釘“簡道云”培訓班走出的技術骨干們,充滿了創新的激情和動力。他們正在研發基于AI的軌道健康監測系統,希望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,更加精準地監測軌道的健康狀況,為鐵路安全保駕護航。“安康杯”技能競賽的擂臺上,“00后”女工憑借著扎實的專業技能和無畏的勇氣,用無人機完成全線巡檢只用了父輩三分之一的時間,展現出了新一代鐵路人的風采。在凱里線路車間,由12名技術骨干組成的創新工作室,正夜以繼日地攻克時速95公里山區鐵路的養護難題。他們憑借著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勇于探索的精神,為鐵路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